一、学科(专业)简介
“伦理学”是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位点。2006年河北经贸大学获批伦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招生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除考取博士外,大都到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2013年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侧重马克思主义伦理、西方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的研究。本专业现有教师十余人,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们中有河北省伦理学会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重点、一般及河北省各类项目20多项;荣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多项,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5项;以本学科为依托建有河北省省级新型智库“道德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伦理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河北志愿服务mgm美高梅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等。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结合伦理学学科专业的特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治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掌握伦理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扎实的伦理学素养,熟悉相关经典著作和中外文文献;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学风良好,态度严谨,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
4.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实践工作的人才。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以下研究方向:
1.伦理学原理方向。本方向属于理论伦理学,主要研究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道德建设、中外伦理学基本理论等内容。
2.应用伦理学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实践诸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以理论伦理学为理论根据,以服务和解决当代现实伦理问题为目标,将伦理学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对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公共伦理、以及生命伦理学等诸多应用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中西伦理思想史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学思想史及伦理学代表人物思想,更好地了解中西伦理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其主要学术流派与承继关系,探索中西伦理思想的学术贡献和现代价值。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最长为5年(含休学)。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科要求基础上,实施如下培养方式:
1.执行全日制培养、在校全脱产学习方式。
2.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品质、学业课程、知识结构和论文写作全面负责;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硕士学位论文指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协助主管部门妥善解决学生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导师组要发挥集体智慧,交流教学经验。
3.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学生讲授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术活动与实践,培养学术思维,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能力。
4.严格考核,实行淘汰机制。严格把控课程考试、中期考核、毕业(学位) 论文质量。不符合申请学位条件的,无法获得学位证书。
5.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导师要严格审阅学生的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加强意识形态引导。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达到30学分方能毕业。全部学习课程分为全校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方向专业课、科研实践课、补修课等五类。学科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总计为10门课,共20学分;其中学位课6门,共计10学分。
1.全校公共课。公共课共3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选修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三是从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中选1门,1学分;共计4学分。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5门:《马恩伦理思想专题》《伦理学原理专题》《中国伦理思想史专题》《西方伦理思想史专题》《中外伦理学名著导读》,共计10学分。
3.方向专业课。共5门:《中国社会主义道德问题专题》《公共伦理专题》《政治伦理专题》《经济与环境伦理专题》《技术与生命伦理专题》。共计10学分。
4.科研实践课。科研实践课共4项:《伦理学文献综述》《伦理学方法与实践》《伦理学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当代西方伦理思潮与伦理学前沿讲座》。共计6学分。
5.补修课。补修课是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科生课程。补修课设3门,选修2门,不计学分,但成绩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应补修未补修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视为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及开课学期等详见附表《课程计划表》。
(二)学习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分为课程论文、研究报告、现场答辩、文献综述、学术讲座等方式。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该专业大学本科的相关基础课程,应按本科生考试的有关规定随本科生一同考试。
考核方式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更改,需按规定的方式考核,如有特殊情况可通过mgm美高梅
向研究生mgm美高梅
申请更改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成绩的合格标准为: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其余课程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课程成绩达到90分为优秀。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不计学分。
八、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一般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结果合格者,方能进入以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开题为标志的论文撰写阶段。
九、学位(毕业)论文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论文字数为3万字以上。
硕士生开始学位(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中期考核通过后进行;开题时既要考察学生论文选题是否属于本学科,又要考察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论文选题要尽可能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对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要求,这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主要依据。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选题应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新意。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考察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其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和有关教授论证通过后,可按照写作计划进度着手调研与撰写。论文的调研、收集材料、写作指导、工作检查等由导师具体负责。
对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是:选题与伦理学专业对口,并有明确的针对性;能体现出基础理论与专业水平;观点明确,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须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学生按照预答辩委员会意见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
预答辩通过后,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参照《河北经贸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十、毕业与学位
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参照《河北经贸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按照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各环节的培养任务,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方可准予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答辩合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十一、推荐阅读书目
[1]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年版.
[8]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孔子.《四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0]老聃.《老子》.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1]庄周.《庄子》.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版.
[12]韩非.《韩非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墨翟.《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2]亚里土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3]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